搜索
大数据中国 首页 热点综合 热点科技 查看内容
大数据时代地市党报的新闻之道
2015-7-15 00:40 |原作者: 骆正林|来自: 人民网| 查看: 2570| 评论: 0

四、图表新闻:注重版面视觉效果,探索数字新闻报道

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,社会化媒体在经营上和内容上不断攻城略地,传统媒体却在媒体市场和舆论阵地上不断丢失城池。互联网进入中国仅有20多年时间, 但是却不断推动媒体社会化的脚步:“新浪、搜狐、网易和腾讯开创了‘门户网站’时代,为我国传媒引入了互联网媒体;新浪、腾讯、搜狐和网易等开创了 ‘UGC’(用户自生产)时代,为我国传媒引入了即时、互动的互联网媒体;腾讯推出的微信创新了互联网媒体,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。”[9]今天,世界各 地的服务器储存了海量的、松散的、碎片化的信息,人类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,数据变成像土地、石油一样宝贵的基础性资源。社会化媒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 展,使传统媒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面对数字化媒体的强烈冲击,《无锡日报》未雨绸缪,从版面视觉效果的策划和数字新闻报道的探索等方面,不断寻找大数 据时代新闻报道的创新之路。

数字化带来了人类阅读方式的改变,普通人的影像阅读比重不断提高。早在20世纪90年代,电视的繁荣推动了视觉文化的发展,报业也在电视的挤压下增加图片 用量。今天,在网络空间内图片和视频发展迅速,报纸版面在亲和力上腹背受敌。《无锡日报》较早感受到来自媒体市场的挑战,不断在图片用量和版式策划上下功 夫,努力用赏心悦目的版面赢得读者的青睐。2015年1月4日,《无锡日报》将6、7版打通,策划了一期《2014大家最关心这些时事》,版面既有新闻 性,又有很好的视觉效果。在其他新闻报道中,使用彩色图片已经成为《无锡日报》的基本做法。

有人认为大数据时代新闻概念正在发生变化,“新闻是正在发生、新近发现、搜索、推送与议论中产生的事实和观点的传播,或许还包括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和预测” [10]。2013年《纽约时报》因报道华盛顿雪崩而获普利策新闻奖,报道利用现场视频、3D图片、气象图表、文字报道和声音等多媒体形式,让公众有了全 方位、全息化的体验。2014年马航MH370航班失联,以CNN为代表的西方媒体,以大数据、人机互动、可视化传播等技术,占据了马航事件报道的中心舞 台。新闻报道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闻业务的变革,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赏心悦目,具有了可视性、前瞻性、科研性等新特征。《无锡日报》在数字化探索方面主要 体现在四个方面: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消息来源,如《反腐不定指标上不封顶》(2015年1月12日)摘编自中纪委网站;2015年1月5日利用新 浪微博网络留言,编辑祭奠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专题《为逝者默哀,泪光中别忘了反思》;2015年1月8日利用网络上的相关报道和评论,编辑出版专题《“土 豆君”终于熬出头,要当主粮了》等。二是报纸内容和微信、微博互动,如无锡“两会”期间,报纸每天策划相关话题,邀请网友通过“无锡观察”APP、微信、 微博和无锡新传媒网站参与互动。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相关图表,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视性。如2015年1月16日7版刊登《订饭馆“放鸽子”也影响今后生 活》,专题报道央行对个人征信业务“开闸”,报道中插图就是电脑复合的图表;2015年1月8日6版报道《出境游保证金成旅行社“摇钱树”》,押题图片是 电脑设计出来的,既清楚又美观。四是通过采访数据或数据挖掘报道数据新闻。

传统媒体过去有调查性报道、精确新闻报道等体裁,但数据新闻与过去这些报道形式有所不同,它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,整理过去的数据,然后绘制出可视化的状 态图。近年,中央电视台不断探索大数据新闻,一些报纸也在通过计算机技术不断改进新闻报道方式,如绘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改革路线图、反腐风暴中绘制大老 虎的社会关系图等。《无锡日报》的数据新闻报道还处在探索阶段,但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。2014年最后一天,国务院批转的财政部《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 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》正式公布,这预示着政府会计制度重大改革正式启动。2015年1月1日,《无锡日报》以《地方政府亮“家底”》为题对此作了报道, 报道配发的关系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。2015年1月18日1版“数说新闻”刊登《无锡外贸去年首破740亿元,同比增长 5.4%:一般贸易首超加工贸易》,这篇报道也配发了非常具有可视化的数据模型。

数据新闻是未来新闻发展的方向,地市党报应该建立起数据库,利用网站容量大、可搜索的特点,为受众提供有关历史资料、经济或金融等方面的相关数据,并用可视化的模型将其表达、表现出来。《无锡日报》对数据资源的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,期望将来会有更大的进步。

五、旧闻新闻:挖掘新闻背景,珍藏历史记忆

新闻是新闻,旧闻也是新闻,有时旧闻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新闻。钱刚认为:“历史是这样,又很陌生又很接近,又遥远又非常熟悉。”[11]“不为人知的历史, 在若干年之后也会成为明天的新闻。”[12]卢跃刚认为:“越新的事,反而离我越远;越旧的事,反而离我越近。”[13]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,新闻记者应 该具有历史学家的眼光,具备深邃的社会洞察力,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判断历史事件的价值。如果我们将历史作为新闻的外延的话,旧闻应该有这样几个内涵: 历史上某些事件因种种原因被遮蔽了,今天历史环境的变迁人们有权了解当年的真相;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很多借鉴,媒体报道历史事件能够 更好地为现代发展把脉;因为当代语境的原因有些事件难以直接言说,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历史事件让受众感悟新闻内涵;历史是延续的,当现有的东西逐渐消逝的时 候,媒体对往事的记载就是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当前旧闻已经是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,《无锡日报》当然也不例外,很多“旧闻报道”丰富了《无锡 日报》的内容,也提升了《无锡日报》的文化内涵。

新闻是历史的草稿,只有将新闻事件放到历史背景中,才能更好地看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。2015年1月4日我国体育外交家何振梁先生仙逝,何振梁谦 和正直、豁达无私,是我国绝无仅有的体育外交家,他在公共外交舞台上为中国国家形象增添了很多光彩。何振梁出生于江苏无锡,是一个乡愁浓烈的文化人。作为 何振梁家乡的报纸,《无锡日报》在他辞世后作了浓重的报道,这些报道都充分利用了历史材料和背景资料。如2015年1月8日8版《走遍世界各地 为家乡赢得荣光》记述了何振梁与《无锡日报》的不解之缘,记者单红将过去采访何老的经历再次整理,从申奥成功后反感“奥运之父”的称呼,因乡情与《无锡日 报》的无数次互动,记者将何振梁当成精神导师等方面再现了何振梁的人格魅力。同时,版面为这篇报道还配发了很多历史资料,如曾任毛泽东、周恩来的翻译,教 萨马兰奇念“北京”,访问希腊拒报销机票等。在《他为家乡留下奥运财富》(2015年1月6日)、《最好的告别方式是理解奥林匹克理念》(2015年1月 6日)等报道中也穿插了不少历史背景。历史具有双层含义:一方面它是时间序列上的事件,另一方面它也是意义诠释上的叙事性再现。何振梁鲜活的历史资料增添 了新闻文本的阅读魅力,也让读者感受到何振梁体育外交生涯的非凡意义。

大到一个民族、一个城市,小到一个个人,都要有记忆。没有记忆的城市发展是没有目标的,它的未来前景也没有人文意义。记忆不仅要有想象的元素,而且要有物 质的载体。乡村、古镇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容器,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,很多文化载体、文化符号正在加速消失,我们忽视它们、嫌弃它们,甚至以保护的名义破坏 它们。为了寻找无锡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,为了提倡“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天人合一的理念”,《无锡日报》从2015年1月19日开始推出专 题采访——“美丽中国的‘江南style’ 寻找无锡的乡愁符号”(见图3)。在1月19日的启动新闻中这样写道:“行进在现代化征途上的无锡,同样需要呵护自然的馈赠,珍藏文明的印迹,留下先辈创 业、创造、生活的刻痕,为这座城市留下可供后人铭记,可供海内外游子怀想,可供五湖四海游客品赏的有形、无形的‘集体记忆’。”“我们话无锡,诉乡愁,说 江南,书写岁月淘不走的故土记忆,书写魅力新无锡,书写舌尖上的无锡,也书写‘新无锡?新憧憬’。”

《文心雕龙》“通变”篇说:“设文之体有常,变文之数无方。”文章体裁有一定的规格,然文章具体格局与形式变化多端。1963年,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 提出“用散文笔法写新闻”,鼓励记者摆脱不合理的写作约束、改变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,他本人也在《县委书记的榜样——焦裕禄》等通讯中实践散文笔法。今 天,虽然新闻界对散文新闻仍有争论,但散文新闻依然得到一些人的提倡。“提倡散文式新闻,意在打破新闻结构的呆板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陈规戒律,就是用散文 的表达形式和清新明快的笔法去写新闻,而绝不是把新闻写成散文。”[14]对于时政要闻散文笔法显然不合适,但对于人物报道、事件报道,尤其是人文报道, 借鉴一些散文笔法未尝不是一种创新之举。《无锡日报》的旧闻报道显然可以采取散文笔法,这种散文笔法让旧闻变得更有文采、更优美、更有情感、更受读者欢 迎、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。

2015年1月19日,“寻找无锡的乡愁符号”发表了第一篇稿件《冠中画卷觅乡愁》。著名画家吴冠中曾经背着画板遍寻家乡宜兴的山水草木,记者走进古村落 寻找吴冠中画作中的场景,为离乡的游子们保留一抹淡淡的乡愁记忆。该文的导语就不落俗套,起笔就是“思乡,一草一木总有意,一砖一瓦总关情”。记者寻访到 的不少画中场景,今天依然能够让游客流连。例如:“在宜兴的东北角、拥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镇周铁,不时可以遇见老弄堂、老房子等旧时的生活痕迹。” “记者来到了下邾村儒芳里自然村。村名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之口,‘孺子可教,儒风芳菲’,故称‘儒芳里’。这是一个很有味道的村落,明净的天空下,大片 楼房中散落着不少老房子,与穿村而过的黑色化道路相映成趣,几名孩童牵着一条小花狗在村头玩耍,老人在门前理菜,只有偶然间路过的汽车鸣笛才会打破这一片 安静祥和。”因为采用散文笔法,读者不仅有阅读文字的感觉,而且有很古朴的画面感、生活感和人情味。新闻报道一般强调客观性,记者作为报道者不大表达自己 的感情。而在《冠中画卷觅乡愁》中,作者的感情自然流露,似乎是作者在领着读者寻访家乡记忆,使读者如临其境、感同身受。

《无锡日报》的其他新闻报道方式也独具特色,如文体新闻、法制新闻、深度报道等,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赘述。大数据时代媒体竞争激烈,中央级媒体都在坚决地进 行新闻改革和创新,不断巩固和扩张舆论阵地。作为我国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市党报,应该充分挖掘地方新闻资源的优势,将本地新闻做足做透,不给别人后发制 人的余地。品牌是公众对媒体新闻产品和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估和认知,是一种充分的信任。《无锡日报》应该继续努力探索新闻报道的个性,不断打造区别于同类媒 体的品牌,这样才能使《无锡日报》真正成为无锡人的精神家园,成为全国媒体报道无锡的新闻来源、素材来源。(作者单位: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)

参考文献:

[1]新闻自由委员会: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[M].展江,等,译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4:15.

[2]林芬,赵鼎新.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[J].传播与社会学刊,2008(6):96.

[3]李良荣.新闻学概论[M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5:244-246.

[4]西奥多?格拉瑟.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[M].邬晶晶,等,译.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09:13.

[5]西奥多?格拉瑟.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[M].邬晶晶,等,译.北京:华夏出版社,2009:5.

[6]沈世纬.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“五要”[J].青年记者,2015(1):25.

[7]石坚.新闻写作新视角[M].南京: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1:29.

[8]吴海民.创新媒体的十二块木板[C]//郑保卫.论传媒改革与发展.北京:新华出版社,2004:114.

[9]郭全中.“内容稀缺”背后的不同逻辑[J].青年记者,2015(1):4.

[10]谭天,王俊.新闻不死,新闻业会死去[J].新闻爱好者,2014(12):18.

[11]钱钢.中国传媒与政治改革[M].香港:天地图书有限公司,2008:255.

[12]钱钢.中国传媒与政治改革[M].香港:天地图书有限公司,2008:254.

[13]卢跃刚.真相与救赎[C]//陈婉莹,钱钢.中国传媒风云录.香港:天地图书有限公司,2008:298.

[14]张骏德.新闻报道改革与创新[M].广州:中山大学出版社,2008:46.

免责声明: 除非特别声明,文章均为投稿或网络转载,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大数据中国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,请发送信息至ab12-120@163.com,我们会及时删除
123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 
 
大数据行业交流
大数据行业交流
大数据求职招聘
大数据求职招聘
站长电话:
15010106923
微信联系:
hb-0310
站长邮箱:
ab12-120@163.com
大数据中国微信

QQ   

版权所有: Discuz! © 2001-2013 大数据.

GMT+8, 2024-5-18 17:50 , Processed in 0.055931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返回顶部